最近教育部刚刚发布了关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文件,给我一点很大的启发是,一个职业要做的好,不仅要有规范,更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。我觉得在这个方面,生涯规划师恰恰是在探索的基础上,做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分人。

在讲给学生探索和自己层面上,往往高深的思想,不如实际去了解去问问,一个人究竟希望在未来做什么,之所以希望做这个事情的原因是?现在是否有这样的条件和资源,我还需要点什么?

正确的生涯规划,需要不断解读自己,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剖析了解:

计划做

还记得很多个选秀节目的导师会问选手,你的梦想是什么?谈起来声泪俱下,实际成长之路,更为艰辛,每个人其实都会追梦。

网上的段子流传着,小时候,我们的梦想常常是希望能够改变世界;稍微长大一点,我们希望能够考上清华北大;再大一点的时候,可能留在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工作也不错;等大学毕业了,可能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;后来看着自己的薪水水平,或许每年能旅游一次就不错;而实际的打工人,每天思考的问题却是中午饭应该吃什么,外卖软件送不送优惠券……

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们小时候的志向,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。为什么年纪尚小的时候,我们拥有当科学家、艺术家改变世界的梦想?为什么当我们开始接触教师、工程师、设计师,我们有想成为他们的冲动?为什么看了电视剧电影以后,成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是我们日常的谈资?那现在的我们,有自己的目标了么?这个目标告诉过谁呢?

每个人,都有自己想成为的人,而每个人,也正是他自己,一个人活成自己的模样,才是我们生涯规划应该做的事情,一个人选择什么方向,要怎么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景,是需要不断被激励和引导的,或许你的人生路,需要一个教练,一个引导员,一个生涯规划师,或者是有这样技巧的人。

喜欢做

我们常说,如果我喜欢做的事情,成为我的工作,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。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,确实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尤其是你在自媒体平台遇到了很多个辞职去做个人喜欢的事情的人。

我特别敬佩,但是也从生涯规划师角度,来谈下我的理解。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兴趣其实比较简单,但是能匹配到自己工作也是自己兴趣的,过去非常少。如果随着生涯规划的普及,我相信这样的现象会多出来很多。

生涯规划角度而言,我们都有机会从事我们喜欢并且也适合我们的工作,自己从事喜欢的工作,自然让自己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中,这本身就会为管理提供先天的便利条件,是让社会良性运转的方法。如果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兴趣(甚至发展为志趣),自然这样“喜欢做”的事情,会让很多人的工作效率高很多。提升未来就业的幸福度,大致是需要这样的预备的。

适合做

我在前文有介绍过关于认识自己的兴趣、性格、能力、价值观,其实与之匹配的,便是究竟有什么工作部分,是适合自己做的。

从兴趣来区分,大致会采用霍兰德兴趣岛来初步探索,但是稍微进阶一点的是根据性格,来测个人的MBTI,总计有16种类型,帮来询者分析究竟什么工作是适合这样性格的人做的。具体我们可以私聊预约我的一对一咨询。

比如,我们都了解,个人性格一部分是生来具有的,一部分是后天环境养成的。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差异,就像是说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,性格有大类的差异,但是具体到个人,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微小细节,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。或者至少说,我们能够帮助你在高考志愿填报时,规避某些一定会因为性格原因,导致的专业内容和自己的发展相悖的专业。

我总不能介绍市场营销、社会工作、外交学等专业给性格内向,不善言谈,不善交际的人吧?

我总不能介绍会计学、金融学、信息管理等专业给性情急躁,粗心大意,丢三落四的人吧?因人适岗的前提就在于,我们要提前对自己进行了解,千万别相信后天的努力,真的能轻而易举改变自己原来的“习性”,据我所知,基本不经历“风雨”“变故”,一般人儿做不到的,要认清自己。

我能做

这个部分,我先卖个关子,因为后续我将在多元智能的部分,具体讲述关于能做的相关介绍。但简单来说,每个人自己要做自己擅长的部分,也就是因为自己能力多少,而决定在某个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,从事相关工作。

我能明白每个人在工作上,可以挑战自己从未能做成的工作,但是其实这个社会不会有那么多机会给到你锻炼的,你很多时候一步没有走好,超越自己能力去做了某个事情了,往往做砸了的可能性更多更大。

或许,人工智能的瓶颈是,机器人当下只能做人类可控范围内的工作,而人,确实能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。只是从生涯规划角度而言,这里缺乏了个积累的过程,或者是说一个人可能还不足够认识自己有那么大的能耐。

希望我们都能够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,用自己所长,去做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事情,从而快快乐乐成长,圆满规划并落实好自己的生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