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翻译: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 孙延燕)
编者按:
由李约瑟(Joseph Needham)牵头撰写的多卷本外文著作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(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)一书,内容涉及中国哲学、历史、科学、数、理、化等诸多领域,全面、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。其中,有专门章节对德化白瓷进行描述。
众所周知,德化陶瓷以“白”见长,瓷雕技艺享誉天下,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要出口商品,被誉为“中国白的故乡、瓷艺术的摇篮”。历史上,获得了“象牙白”、“猪油白”、“鹅绒白”等多种美称。
据我们所知,在诸多外国人有关中国白-德化瓷的著作中,涉及“中国白”审美分析、制作技术及历史的记述较多。而关于白瓷瓷土特性等“理化成分”较少有深入的描述。本期将刊载相关翻译文章,以期为持续开展“中国白”古陶瓷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。
Tehua Porcelain Clay, Glaze, Production and Others
德化白瓷的瓷土特性、生产制作及其它——李约瑟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中的德化白瓷(六)
氧化性和半透明性
德化陶瓷采用相对低氧化铁含量的瓷石一个重要优点是,它的许多(如果不是大多数)产品都可以在氧化过程中烧制。这使瓷器呈现出一种浅象牙色,而不是氧化后景德镇瓷器典型的、更强烈的稻草黄色。《陶瓷》指出,意外氧化烧成的景德镇青白瓷器在产地不受重视,并以折扣价出售到江西省以外的市场。景德镇偶尔会采用氧化烧制,但在德化,氧化烧瓷是一种习惯而非例外。这种明显的富氧烧制使一些德化瓷器与定窑表面看上去十分相似。尽管分析表明,就瓷器材料而言,二者有明显不同,一个是高石英的,而另外一个则高黏土的。(见表23和表49)
德化瓷器最有趣的技术特征之一,是许多明、清两代瓷器具有明显的半透明性。这种特点在德化特色产品,如雕饰的犀牛角杯,以及一些小型花梗碗中最为明显;在这两种器皿中,釉水可以通过瓷器的透明壁清晰地看到。通过大量玻璃相的产生和烧制过程中胎体孔隙率同时降低,实现了瓷器的半透明性。高水平的胎体玻璃相也会导致瓷器在烧窑即将完成时破裂。
[憨鼠责编:谷莹]